欢迎访问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网站

搜索
搜索
1

周候光
1
浏览量:
1000
产品描述
参数
周侯光,男,1985年11月生,大学本科,职称为副研究员。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2018年云南省农垦局“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瑞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9月至今从事药用植物、野生蔬菜资源保育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州市科技项目9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与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参与向云南省林业厅注册登记园艺植物新品种11个。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上一个
无
下一个
高燕
-
夏红云彝族,出生于1981年1月,高级农艺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农学专业。 本人着重开展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性状描述、品种选育及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共参与科研项目11项,其中,农业部项目4项,科技部项目4项,省科技项目2项,德宏州科技项目1项。获科技成果3项,审定咖啡新品种1个,登记新品种5个,制定技术规程1项,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2篇。夏红云0.00彝族,出生于1981年1月,高级农艺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农学专业。 本人着重开展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质性状描述、品种选育及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共参与科研项目11项,其中,农业部项目4项,科技部项目4项,省科技项目2项,德宏州科技项目1项。获科技成果3项,审定咖啡新品种1个,登记新品种5个,制定技术规程1项,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2篇。
-
李锦红男,汉族出生于1969.12.28,研究员,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咖啡育种、生物技术及质量控制。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科研项目,主持申报38项,15项获资助,经费达462万元。连续2年主持云南省外专局项目,2013年入选云南省第13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获得2013年赴发达国家短期访学项目;2014年“云南咖啡锈病病理学及持久抗性品种创新合作研究”获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助;2015年“咖啡品种创新研究及试验示范(2016-2018,含8个子项目)”获省财政厅资助;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咖啡遗传育种岗位”获得资助;2018“咖啡种质创新及良种选育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专项资助。 带领咖啡研究团队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进行勘测适宜地、技术培训及产权评估等服务100多次;为临沧凌丰咖啡公司发展种植50万亩咖啡基地提供技术、品种及人才支持;每年为德宏后谷、大理宾川高原及普洱宏基等专业公司及保山、普洱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提供长期及定期技术服务。向云南、四川、海南、西藏及福建等省咖啡种植区龙头企业、中型公司、专业合作社、小种植者及科研院所等分发咖啡新品种(品系)40多个,累计达2000多公斤,推进品种更新和品种需求多样化。 在咖啡国际合作方面,主持农业部948项目“引进境外热带作物核心种质资源”,从葡萄牙及东南亚引入种质25个,访问越南咖啡研究所;邀请葡萄牙IICT/CIFC玛利亚博士等8人次访问本所,累计引入咖啡新品种、种质和锈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等材料58份;邀请泰国农业部园艺研究所研究人员先后5人次访问本所,进行种质交换,并就亚洲咖啡抗锈病育种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并共同申请项目;参加第25届国际咖啡科学会议(ASIC,哥伦比亚),并作海报展示。和印度中央咖啡研究所育种学家SANRAM博士建立合作关系;与瑞士国际合作机构HELVETAS尼泊尔分支、巴西IAC等机构建立研究联系。李锦红0.00男,汉族出生于1969.12.28,研究员,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咖啡育种、生物技术及质量控制。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科研项目,主持申报38项,15项获资助,经费达462万元。连续2年主持云南省外专局项目,2013年入选云南省第13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获得2013年赴发达国家短期访学项目;2014年“云南咖啡锈病病理学及持久抗性品种创新合作研究”获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助;2015年“咖啡品种创新研究及试验示范(2016-2018,含8个子项目)”获省财政厅资助;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咖啡遗传育种岗位”获得资助;2018“咖啡种质创新及良种选育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生物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专项资助。 带领咖啡研究团队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进行勘测适宜地、技术培训及产权评估等服务100多次;为临沧凌丰咖啡公司发展种植50万亩咖啡基地提供技术、品种及人才支持;每年为德宏后谷、大理宾川高原及普洱宏基等专业公司及保山、普洱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提供长期及定期技术服务。向云南、四川、海南、西藏及福建等省咖啡种植区龙头企业、中型公司、专业合作社、小种植者及科研院所等分发咖啡新品种(品系)40多个,累计达2000多公斤,推进品种更新和品种需求多样化。 在咖啡国际合作方面,主持农业部948项目“引进境外热带作物核心种质资源”,从葡萄牙及东南亚引入种质25个,访问越南咖啡研究所;邀请葡萄牙IICT/CIFC玛利亚博士等8人次访问本所,累计引入咖啡新品种、种质和锈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等材料58份;邀请泰国农业部园艺研究所研究人员先后5人次访问本所,进行种质交换,并就亚洲咖啡抗锈病育种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并共同申请项目;参加第25届国际咖啡科学会议(ASIC,哥伦比亚),并作海报展示。和印度中央咖啡研究所育种学家SANRAM博士建立合作关系;与瑞士国际合作机构HELVETAS尼泊尔分支、巴西IAC等机构建立研究联系。
-
肖兵肖兵、男、汉族,中共党员;学历本科,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2003年参加工作,曾任组培室副组长、化验室组长、科办副主任、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 从事咖啡、南药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选育种、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生物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技术推广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农业部、省、州、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等科技奖励8项(次),获得专利授权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新品种注册登记3个、通过审定1个,参与制定标准3项、发表论文13篇。 2012年7月-2016年12月派驻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临沧7个县、48个乡镇23.6万亩咖啡基地开发,负责咖啡种植管理技术指导服务,主持编写企业标准《精品咖啡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参与研发“背压式热风辅助穿透干燥咖啡技术”;5年累计技术培训3万人次,繁育咖啡苗木2.5亿株。肖兵0.00肖兵、男、汉族,中共党员;学历本科,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2003年参加工作,曾任组培室副组长、化验室组长、科办副主任、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 从事咖啡、南药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选育种、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生物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技术推广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农业部、省、州、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等科技奖励8项(次),获得专利授权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新品种注册登记3个、通过审定1个,参与制定标准3项、发表论文13篇。 2012年7月-2016年12月派驻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临沧7个县、48个乡镇23.6万亩咖啡基地开发,负责咖啡种植管理技术指导服务,主持编写企业标准《精品咖啡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参与研发“背压式热风辅助穿透干燥咖啡技术”;5年累计技术培训3万人次,繁育咖啡苗木2.5亿株。
-
周候光周侯光,男,1985年11月生,大学本科,职称为副研究员。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2018年云南省农垦局“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瑞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9月至今从事药用植物、野生蔬菜资源保育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州市科技项目9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与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参与向云南省林业厅注册登记园艺植物新品种11个。周候光0.00周侯光,男,1985年11月生,大学本科,职称为副研究员。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2018年云南省农垦局“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瑞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9月至今从事药用植物、野生蔬菜资源保育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州市科技项目9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与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参与向云南省林业厅注册登记园艺植物新品种11个。
-
李国明李国明 汉族, 1986年10月21日生,助理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中心检测员,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工作。任现职以来,参与科研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2018年获得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9年获得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委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获得专利五个。李国明0.00李国明 汉族, 1986年10月21日生,助理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中心检测员,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化学成分分析研究工作。任现职以来,参与科研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2018年获得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9年获得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委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获得专利五个。
-
戴余波戴余波,女,汉族,预备党员,1988年1月出生,2011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学历。现聘专技十一级岗位,自2012年9月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受聘于检测中心分析检测岗位并担任检测中心检测员和综合管理员。就检测工作而言,主要从事蔬菜、58水果农药残留检测、土壤和植株金属元素含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就综合管理员职务来说,主要是针对检测中心内部进行人员档案及检测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资料进行归档保管等。履职期间,参与课题6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资质认定与检测服务》、《橡胶树营养诊断高效施肥技术应用与示范》、《德宏州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辣木优良无性系绿色种植示范与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和《云南德宏州水稻与鲜食玉米轮作示范区构建》,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戴余波0.00戴余波,女,汉族,预备党员,1988年1月出生,2011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学历。现聘专技十一级岗位,自2012年9月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受聘于检测中心分析检测岗位并担任检测中心检测员和综合管理员。就检测工作而言,主要从事蔬菜、58水果农药残留检测、土壤和植株金属元素含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就综合管理员职务来说,主要是针对检测中心内部进行人员档案及检测活动所产生的一切资料进行归档保管等。履职期间,参与课题6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资质认定与检测服务》、《橡胶树营养诊断高效施肥技术应用与示范》、《德宏州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辣木优良无性系绿色种植示范与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和《云南德宏州水稻与鲜食玉米轮作示范区构建》,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
-
罗仁山罗仁山,男,傈僳族,1989年12月生,2013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植物方向)专业,并于同年8月考入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现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中心,主要从事热带果蔬花卉栽培及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在石斛资源的保护、创新育种、种植示范、热带水果花卉蔬菜引进示范种植、种苗繁殖及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研究。任现职以来,参与科研项目12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参与撰写科技培训小册子5套,其中一篇文章被SSCI一区收录,影响因子为3.194;荣获德宏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注册登记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4个;长期组织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科技培训,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2015年考取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于2018年12月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罗仁山0.00罗仁山,男,傈僳族,1989年12月生,2013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植物方向)专业,并于同年8月考入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现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中心,主要从事热带果蔬花卉栽培及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在石斛资源的保护、创新育种、种植示范、热带水果花卉蔬菜引进示范种植、种苗繁殖及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研究。任现职以来,参与科研项目12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参与撰写科技培训小册子5套,其中一篇文章被SSCI一区收录,影响因子为3.194;荣获德宏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注册登记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4个;长期组织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科技培训,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2015年考取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于2018年12月获得农业硕士学位。
-
王应清王应清,女,1985年10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学历。现聘专技十一级岗位,自2010年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2016年5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履职11以来,主要以野生香料植物、辣木、咖啡等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养分管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热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关键技术优化提升集成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农业农村部南亚热作专项、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等项目5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5项,创建农业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获德宏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鉴定科技成果1项,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21篇,其中第1(通讯)作者9篇,获优秀论文奖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王应清0.00王应清,女,1985年10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学历。现聘专技十一级岗位,自2010年就职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2016年5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履职11以来,主要以野生香料植物、辣木、咖啡等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养分管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热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关键技术优化提升集成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农业农村部南亚热作专项、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等项目5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5项,创建农业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获德宏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鉴定科技成果1项,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21篇,其中第1(通讯)作者9篇,获优秀论文奖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
马关润马关润,男,回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2003年参加工作,任咖啡研究中心副主任。201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热带作物栽培,先后主持农业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2项,负责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观测监测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项目1项,农业部项目3项,云南省科技项目3项,海南省科技项目1项,云南大学合作项目1项,德宏州科技计划项目1项;各项省部级、地州类项目共1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作者2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获德宏州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创建辣木标准示范园1个;引进和保存油梨种质资源18份;积极参与“农业部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建设,负责咖啡种质资源备份圃建设,现已备份咖啡种质400多份。马关润0.00马关润,男,回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2003年参加工作,任咖啡研究中心副主任。201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热带作物栽培,先后主持农业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2项,负责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观测监测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项目1项,农业部项目3项,云南省科技项目3项,海南省科技项目1项,云南大学合作项目1项,德宏州科技计划项目1项;各项省部级、地州类项目共1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作者2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获德宏州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创建辣木标准示范园1个;引进和保存油梨种质资源18份;积极参与“农业部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建设,负责咖啡种质资源备份圃建设,现已备份咖啡种质400多份。
-
钏相仙1982年毕业于云南省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原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作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2010年获得专科学历及副高级技术职称。 先后从事花卉、咖啡、橡胶、龙眼、荔枝、柠檬、香蕉、澳洲坚果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和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工作,目前参与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鼠害疫情监测及防治、云南省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山地胶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和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等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割胶、新品种繁育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省、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6项。钏相仙0.001982年毕业于云南省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原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作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2010年获得专科学历及副高级技术职称。 先后从事花卉、咖啡、橡胶、龙眼、荔枝、柠檬、香蕉、澳洲坚果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和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工作,目前参与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鼠害疫情监测及防治、云南省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山地胶园立体高效种养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和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等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割胶、新品种繁育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省、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6项。
-
段保停高级农艺师。1984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今海南大学)橡胶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从事咖啡、橡胶、园林观赏等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的引种试种、选育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德宏橡胶试验站的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段保停0.00高级农艺师。1984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今海南大学)橡胶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从事咖啡、橡胶、园林观赏等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的引种试种、选育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德宏橡胶试验站的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
张孝云1997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今海南大学)热作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从事咖啡、橡胶、龙眼、荔枝、柠檬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工作,目前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德宏橡胶试验站的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割胶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张孝云0.001997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今海南大学)热作栽培专业,同年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从事咖啡、橡胶、龙眼、荔枝、柠檬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工作,目前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德宏橡胶试验站的工作,从事橡胶树栽培、割胶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
白学慧出生于1982年,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现任咖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咖啡锈菌小种监测、咖啡种质抗锈性鉴定等研究工作;2014年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015年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先后主持云南科技计划项目4项,共获资助经费270万元。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德宏州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审定咖啡新品种2个,登记咖啡新品种3个;发表科技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白学慧0.00出生于1982年,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现任咖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咖啡锈菌小种监测、咖啡种质抗锈性鉴定等研究工作;2014年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015年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先后主持云南科技计划项目4项,共获资助经费270万元。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德宏州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审定咖啡新品种2个,登记咖啡新品种3个;发表科技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
郭铁英汉族,出生于1982.2.21,副研究员,西南农业大学生物细胞学硕士研究生,营救领域咖啡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主要科研成果: 1.2013年:云南省外国专家局2013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咖啡新品种(种质)及扦插繁殖技术的引进》(YN2013012),项目主持人。 2.2014—2016年:云南省科技厅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咖啡新品种推广和精品咖啡认证研发与种植示范》(2014DC022),项目主持人。 3.2014—2017年: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云南咖啡锈病病理学及持久抗性品种创新合作研究》(2014DFG32400),参与,项目联系人及抗锈病植株筛选。 4.2017年-2021年:第十六批云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7HB126); 5.2009年至今: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5RZZY-03),参与,资源调查及资源圃维护。 参与选育品种: 全国热带品种审定委员会:卡蒂姆7963,德热132,德热3号;云南省新品种德热296、德热48-1、德热38,德热063。 发表文章及参编书籍: 1.郭铁英,白学慧,肖兵等.非抗锈咖啡品种适应性研究[J].热带农业科技,2017,(01):33-38. 2.郭铁英,周华,张洪波等.云南小粒种咖啡良种繁育技术[J].热带农业科技,2013,(02):20-22. 3.郭铁英,张洪波,周华等.咖啡中的绿原酸[J].中国热带农业,2012,(06):32-34. 4.林兴文,郭铁英,张丽萍等.咖啡焙炒与风味品质的形成[J].中国热带农业,2014,(03):25-27. 5.周华、郭铁英,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M].云南大学出版社:1-119. 6.李学俊,小粒种咖啡栽培与初加工[M].云南大学出版社:18-25. 7.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十二五”期间第一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48-49和155-157. 奖励: 2010年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环境、品种及农艺措施对云南小粒种咖啡主要栽培种咖啡质量影响及其杯品质量评价研究;2012年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2014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016年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德宏胡椒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郭铁英0.00汉族,出生于1982.2.21,副研究员,西南农业大学生物细胞学硕士研究生,营救领域咖啡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主要科研成果: 1.2013年:云南省外国专家局2013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咖啡新品种(种质)及扦插繁殖技术的引进》(YN2013012),项目主持人。 2.2014—2016年:云南省科技厅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咖啡新品种推广和精品咖啡认证研发与种植示范》(2014DC022),项目主持人。 3.2014—2017年: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云南咖啡锈病病理学及持久抗性品种创新合作研究》(2014DFG32400),参与,项目联系人及抗锈病植株筛选。 4.2017年-2021年:第十六批云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7HB126); 5.2009年至今: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5RZZY-03),参与,资源调查及资源圃维护。 参与选育品种: 全国热带品种审定委员会:卡蒂姆7963,德热132,德热3号;云南省新品种德热296、德热48-1、德热38,德热063。 发表文章及参编书籍: 1.郭铁英,白学慧,肖兵等.非抗锈咖啡品种适应性研究[J].热带农业科技,2017,(01):33-38. 2.郭铁英,周华,张洪波等.云南小粒种咖啡良种繁育技术[J].热带农业科技,2013,(02):20-22. 3.郭铁英,张洪波,周华等.咖啡中的绿原酸[J].中国热带农业,2012,(06):32-34. 4.林兴文,郭铁英,张丽萍等.咖啡焙炒与风味品质的形成[J].中国热带农业,2014,(03):25-27. 5.周华、郭铁英,咖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M].云南大学出版社:1-119. 6.李学俊,小粒种咖啡栽培与初加工[M].云南大学出版社:18-25. 7.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十二五”期间第一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48-49和155-157. 奖励: 2010年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环境、品种及农艺措施对云南小粒种咖啡主要栽培种咖啡质量影响及其杯品质量评价研究;2012年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2014年云南省科技特派员;2016年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德宏胡椒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周华汉族,出生于1966年,农业推广研究员,从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工作32年。于1996年、2004年、2012年取得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及农业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先后担任咖啡研究室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职务。 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有: 1.主持云南省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推广”(2001KFZX-5);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子课题“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2005DKA21000-5-17); 3.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运行服务”(2012-067-10); 4.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3RZZY-03),农业部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负责人; 5.参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热带特色香辛饮料作物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负责子课题200903024-01(001); 6.参与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咖啡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咖啡抗锈病选育种研究”等项目 7.主持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51821301354052710); 8.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子课题“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运行服务”(NICGR2018-67)等科研项目; 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成果19项: 1.“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排名8)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排名12)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3.“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排名2) 4.“云南咖啡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排名6)获2002、201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咖啡种质(品种)资源库建设”(排名1) 6.“小粒种咖啡多样性复合栽培研究”(排名1) 7.“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排名1)获2002、2003、2012年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学术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的9篇;主编及参与编著专著3部,主持完成咖啡种质资源多样性图谱的编制工作。 其他成就包括:2008年获得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2013年获德宏州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聘为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作物(咖啡)牵头专家。 制定标准、授权知识产权: 1.参与制定并发布“云南咖啡综合标准”(DB53/T149-2005); 2.制定德宏小粒咖啡复合栽培技术规程(DG5331/T3-2013); 3.德宏胡椒栽培技术规程(DG5331/T4-2013); 4.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第5部分:咖啡(NY/T2667.5-2016); 5.热带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第5部分:咖啡(NY/T2668.5-2016 6.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及评价规范咖啡(NY/T3004-2016) 7.云南省林木良种证,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证书,滇S-ETS-CA-001-2006、滇R-ETS-CA-005-2006、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5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4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3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2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6号 7.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热评审2014004、热评审2016002。周华0.00汉族,出生于1966年,农业推广研究员,从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工作32年。于1996年、2004年、2012年取得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及农业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先后担任咖啡研究室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职务。 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有: 1.主持云南省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推广”(2001KFZX-5);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的子课题“小粒种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2005DKA21000-5-17); 3.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运行服务”(2012-067-10); 4.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3RZZY-03),农业部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负责人; 5.参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热带特色香辛饮料作物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负责子课题200903024-01(001); 6.参与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咖啡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咖啡抗锈病选育种研究”等项目 7.主持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咖啡种质资源保护”(151821301354052710); 8.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子课题“咖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运行服务”(NICGR2018-67)等科研项目; 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成果19项: 1.“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排名8)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排名12)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3.“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排名2) 4.“云南咖啡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排名6)获2002、201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咖啡种质(品种)资源库建设”(排名1) 6.“小粒种咖啡多样性复合栽培研究”(排名1) 7.“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排名1)获2002、2003、2012年德宏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学术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的9篇;主编及参与编著专著3部,主持完成咖啡种质资源多样性图谱的编制工作。 其他成就包括:2008年获得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2013年获德宏州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聘为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作物(咖啡)牵头专家。 制定标准、授权知识产权: 1.参与制定并发布“云南咖啡综合标准”(DB53/T149-2005); 2.制定德宏小粒咖啡复合栽培技术规程(DG5331/T3-2013); 3.德宏胡椒栽培技术规程(DG5331/T4-2013); 4.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第5部分:咖啡(NY/T2667.5-2016); 5.热带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第5部分:咖啡(NY/T2668.5-2016 6.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及评价规范咖啡(NY/T3004-2016) 7.云南省林木良种证,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证书,滇S-ETS-CA-001-2006、滇R-ETS-CA-005-2006、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5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4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3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2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120006号 7.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热评审2014004、热评审2016002。
-
高燕1965年7月出生,湖南祁东人,专业领域:热作栽培。先后于2000年、2006年、2017年、2018年获得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任职资格。 1982.9-1985.7毕业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热带作物栽培专业,;2000.4-2004.12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获本科学历;2002.1-2009.9任实验组培室组长; 2011.6-2013.8被单位派到合作企业云南文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兼职,技术总监;2016.4至今,任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石斛、辣木、白芨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示范及推广应用等研究工作。在石斛、辣木、白芨产业化发展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突出成就:主持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7项,2005-2017年获德宏州、瑞丽市、云南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17项,2002-2018年获云南省热作学会、云南农垦优秀论文奖12篇;以第一或通迅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5篇,参与完成《兜唇石斛栽培技术(副主编)》、《梁河县药用植物图鉴(编委)》专著2部、《瑞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排名第二);获授权发明专利《齿瓣石斛种子无菌快速繁殖方法(ZL200910145516.4)》、《鼓槌石斛种苗商品化生产方法(ZL201410392173.2)》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参与发布云南地方标准《齿瓣石斛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53/T616-2014)》、《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DB53/T853-2017)》2项、主持制定《金钗石斛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53/T×××-2018)》(待发布)、企业标准6项(鼓槌石斛、辣木);主持或参与获注册登记石斛新品种保护10个。高燕0.001965年7月出生,湖南祁东人,专业领域:热作栽培。先后于2000年、2006年、2017年、2018年获得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任职资格。 1982.9-1985.7毕业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热带作物栽培专业,;2000.4-2004.12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获本科学历;2002.1-2009.9任实验组培室组长; 2011.6-2013.8被单位派到合作企业云南文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兼职,技术总监;2016.4至今,任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石斛、辣木、白芨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示范及推广应用等研究工作。在石斛、辣木、白芨产业化发展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突出成就:主持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7项,2005-2017年获德宏州、瑞丽市、云南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17项,2002-2018年获云南省热作学会、云南农垦优秀论文奖12篇;以第一或通迅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5篇,参与完成《兜唇石斛栽培技术(副主编)》、《梁河县药用植物图鉴(编委)》专著2部、《瑞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排名第二);获授权发明专利《齿瓣石斛种子无菌快速繁殖方法(ZL200910145516.4)》、《鼓槌石斛种苗商品化生产方法(ZL201410392173.2)》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参与发布云南地方标准《齿瓣石斛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53/T616-2014)》、《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DB53/T853-2017)》2项、主持制定《金钗石斛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53/T×××-2018)》(待发布)、企业标准6项(鼓槌石斛、辣木);主持或参与获注册登记石斛新品种保护10个。
-
李桂琳李桂琳,女,1976年3月生,云南瑞丽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95年6月毕业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带作物专业,1995年8月至今在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12月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专科),2004年12月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本科)。2011年7月任高级农艺师,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任科研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任副研究员。 是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库首批专家、德宏州第二批技术创新人才(2016.11出站),云南省第十三批技术创新人才(2018.07出站)、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优秀教师。兼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热作学会科技推广咨询工作委员会/热区技术推广联盟委员、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1995年8月至1999年12月从事咖啡农艺学研究,2000年1月至今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农艺学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石斛资源收集保护、品种评价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特点注重实证、注重信息、注重学科交叉、注重技术应用和推广。曾主持课题4项,副主持1项,参与课题8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主编1部,参与注册登记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11个,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通讯作者6篇,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德宏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常年致力于在德宏地区推广南药相关先进技术,制作石斛、石斛病虫害、滇黄精、白及、滇重楼、金线莲等技术手册6册,近5年累计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培训40余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李桂琳0.00李桂琳,女,1976年3月生,云南瑞丽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95年6月毕业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校热带作物专业,1995年8月至今在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12月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专科),2004年12月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本科)。2011年7月任高级农艺师,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任科研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任副研究员。 是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库首批专家、德宏州第二批技术创新人才(2016.11出站),云南省第十三批技术创新人才(2018.07出站)、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云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优秀教师。兼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热作学会科技推广咨询工作委员会/热区技术推广联盟委员、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1995年8月至1999年12月从事咖啡农艺学研究,2000年1月至今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农艺学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石斛资源收集保护、品种评价和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特点注重实证、注重信息、注重学科交叉、注重技术应用和推广。曾主持课题4项,副主持1项,参与课题8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主编1部,参与注册登记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11个,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通讯作者6篇,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德宏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常年致力于在德宏地区推广南药相关先进技术,制作石斛、石斛病虫害、滇黄精、白及、滇重楼、金线莲等技术手册6册,近5年累计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培训40余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
-
李泽生男,1979年11月生,云南大理鹤庆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2005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专业,2005年10月至今在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2010年4月至今任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7月任助理研究员,2016年8月任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德宏州第三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入选云南省第十四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4-2016年认定为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瑞丽金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主持公司工作。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农艺学、品种选育、生态栽培和产品加工研究。带领团队持续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建成农业农村部石斛种质资源圃30亩,保存石斛种质资源新收集和保存国内外石斛种质资源183种470份,其他药用植物资源73种76份。近5年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15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41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4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编写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获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保护11个,获德宏州科技成果奖励6项。李泽生0.00男,1979年11月生,云南大理鹤庆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2005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专业,2005年10月至今在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2010年4月至今任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7月任助理研究员,2016年8月任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德宏州第三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入选云南省第十四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14-2016年认定为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瑞丽金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主持公司工作。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农艺学、品种选育、生态栽培和产品加工研究。带领团队持续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建成农业农村部石斛种质资源圃30亩,保存石斛种质资源新收集和保存国内外石斛种质资源183种470份,其他药用植物资源73种76份。近5年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15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其中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41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4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编写云南省地方标准3项,获云南省林业厅园艺植物新品种保护11个,获德宏州科技成果奖励6项。
-
胡永亮主持和参与课题10项,其中,主持德宏州科技计划课题4项,主持农业部热作农技推广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成员参与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第一作者的3篇,在石斛栽培方面,已取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云南省新品种保护2项。 2015年入选德宏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在石斛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石斛病害防治、石斛新品种推广应用领域开展工作。 邮箱:314879433@qq.com胡永亮0.00主持和参与课题10项,其中,主持德宏州科技计划课题4项,主持农业部热作农技推广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成员参与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第一作者的3篇,在石斛栽培方面,已取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云南省新品种保护2项。 2015年入选德宏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在石斛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石斛病害防治、石斛新品种推广应用领域开展工作。 邮箱:314879433@qq.com
-
李守岭出生于1977年4月,副所长,副研究员,农学硕士,遗传育种方向。 主持省部、州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云南农垦农业技术试验示范财政(南亚热作专项)4项、云南省科技厅1项和德宏州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得瑞丽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近来,主要从事橡胶、辣木和石斛等热带经济作物栽培试验示范工作,2017年聘为云南省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岗位专家。是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的理事,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委会的秘书。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692-4117851手机:13887867631,邮箱lishouling2008@yeah.net李守岭0.00出生于1977年4月,副所长,副研究员,农学硕士,遗传育种方向。 主持省部、州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云南农垦农业技术试验示范财政(南亚热作专项)4项、云南省科技厅1项和德宏州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得瑞丽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德宏州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近来,主要从事橡胶、辣木和石斛等热带经济作物栽培试验示范工作,2017年聘为云南省橡胶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岗位专家。是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的理事,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南药专委会的秘书。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692-4117851手机:13887867631,邮箱lishouling2008@yeah.net
友情链接
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云南省瑞丽市瑞京路29号
电话:0692-3035332
传真:0692-3035332
行政办公室:administrator@dtari.org.cn
科研办公室:research@dtari.org.cn
咖啡研究中心:coffee@dtari.org.cn
检测中心:testing@dtari.org.cn
OFFICAL ACCOUNT
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版权所有: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滇ICP备1800795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昆明